李志坚:用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2023-10-25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全球视野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标志着我们党关于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锚定了我国未来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我们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重要遵循。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因科技持续创新突破与产业不断升级发展所衍生的新质态,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新技术、新特征、新规律,意味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现实所需,更是未来所向。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在国际竞争中抢抓发展先机的关键之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着新的革命,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引发全球能源变革,各国之间围绕产业、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倒逼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竞争方式升级,就能打造发展新优势。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依赖要素高投入的增长模式已无法持续,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等诸多挑战,新形势对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需要摆脱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和资源能源驱动的增长模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才能走出一条低消耗、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的新经济增长路径,促使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湖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必由之路。当前,区域科技创新竞争态势空前激烈,各兄弟省份抢抓发展机遇,加强前沿布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与发达省份相比,湖南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仍处于“将强未强”的爬坡过坎阶段,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集群规模不够大、技术竞争力不够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亟需通过抓住本轮生产力跃迁的重大机遇,利用好、发挥好科教大省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新”激发变革活力,以“质”构筑竞争优势,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全国前列,奋力将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变为实景图。


科学把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阵地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以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的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必须始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传统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决定了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要求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打破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培育形成有别于传统模式与增长路径的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必须始终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没有科学技术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从以机械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是生产力的大跃升。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这一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践路径,始终将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加快构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更多新原理、新机理的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必须始终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依托。产业是实体经济之本,是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产业的持续迭代升级,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应运而生。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高端化发展趋势,以提升质量效益为核心,加强产业前沿技术和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特色优势产业链,构建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挖掘培育新质生产力。



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以新质生产力支撑引领湖南高质量发展

湖南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的重要使命,拥有以5所“双一流”高校为代表的丰富科教资源,取得“三超”等彰显中国速度、中国强度、中国深度的标志性创新成果,构筑以“4+4科创工程”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研发经费投入突破1100亿元、强度突破2.4%,创新主体“量质双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4万家、1.9万家,具备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底蕴和优势。应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前瞻布局,坚定不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体系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科技创新宏观统筹协调,构建形成高效协同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以科技创新高地“五大标志性工程”为总抓手,优化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4+4科创工程”为引领,加快培育以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为依托的战略科技力量,提升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能力。要以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着力点,营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加快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奖励等改革探索,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体系化支撑。

前瞻性布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技术供给。聚焦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大需求,围绕现代石化、绿色矿业、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4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4大优势产业巩固延伸,数字、新能源、大健康、空天海洋等4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生命工程、量子科技、前沿材料等4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以“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为引领,实施一批标志性攻关任务,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以技术突破培育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经济增长点。

链条式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完善潇湘要素大市场体系,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基地等,形成层次多元、功能完备的成果转化服务网络。实施“双高”对接工程,推动高校与高新园区建立合作机制,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比较优势学科,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未来产业科技园、应用技术研究院(机构)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大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力度,引导支持合作银行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投入,推动设立湖南省天使投资股权引导基金,以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全方位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强化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智力支撑。深入实施好“三尖”创新人才工程,大力培养使用院士等大师、战略科学家,积极培育院士后备人才,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育一批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的战略企业家。围绕营造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突出人才与平台、项目、资金一体化配置,制定落实好招才引智的创新人才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创新人才找到最需要的资源要素、享受最优质的创业服务,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作者系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